WEB安全第八课 浏览器端脚本 之五 代码包含模式和嵌入风险 |
经过前面的讨论,在当前页面的运行环境里执行脚本显然有多种方式。有必要再集中罗列一下几种最常见的方式:
1.直接嵌人<script>代码块。 2.通过<script src=...>加载远程代码。 3.在各种HTML和CSS参数里通过javascript:URL触发调用。 🙏🏠🍖📵🦠 4.CSS expression(...)语法和某些浏览器里的XBL绑定。 5.事件处理器(Event handlers),譬如onload、onerror、onclick等。 6.定时器Timers(setTimeout,setInterval)。 7.eval(...)调用。 👨⚕️👒📬😂👁 表面上看把这些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也很正常,但这么做往往会造成极其难以预料和危险的解析链传递。例如,考虑一下在这段代码里,由服务器端提供的use_string值需要做哪些转换: [mw_shl_code=javascript,true]<div>[/mw_shl_code] 🙌🌕🔪☣🦬 通常很难注意到这个用户数据会经过至少三次解析!HTML解析器首先提取出onclick参数,把它放到DOM树里;之后当按钮被点击时,进人JavaScript引擎里做第一次解析,检查setTimeout(...)的语法;最后,在点击发生了1秒钟后,实际的do_stuff(...)函数才会被解析和执行。 因此,在以上例子里,为确保整个过程的处理无误,user_string要先以JavaScript反斜杠编码方式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要再加一层HTML实体编码,编码顺序也不能调乱。任何其他的处理方式都可能导致代码注人。 👍🦼🫖ℹ🪶 另一个充满陷阱的转义场景如下: [mw_shl_code=javascript,true] <script> var some_value=nuser_string"; ... 🤝🥑🅱🐠setTimeout("do_stuff('" + some_value 9+"')",1000); </script>[/mw_shl_code] 表面上看初始给some_value赋值时,user_string只需要做一次转义,但如果没有提前再做一次额外的转义,那么在之后的setTimeout(...)参数拼接里,仍然可能引人新的漏洞。 👨🚒🥼💶😴💅 这种有问题的编码模式在JavaScript编程里极其常见,而且极易被忽略。最好的办法是在开发时就提前避免这种问题,而不是事后再审核代码。
帖子热度 1.1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