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类的认知扭曲【杠精】 |
不同种类的认知扭曲,以及举例:
一个人吃了一个西红柿,惊讶地发现很好吃,于是发微博记录了一下自己的感受。 👩✈️🧬🤔👃 第一,非黑即白:all or nothing/polarized thinking A评论道:“你光说了西红柿,怎么没说菠菜?菠菜招你惹你了?菠菜也是很好吃的!”👮♂️🦺📠😷👎 (这个人说他吃了一个好吃的西红柿,并不代表他只喜欢西红柿,而不喜欢菠菜或其他蔬菜。认为他喜欢这一个西红柿就是否认了其他所有蔬菜的想法,叫做「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实际上,这个人完全有可能既喜欢西红柿,又喜欢菠菜或其他蔬菜。) 第二,过于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B评论道:“你喜欢吃这一个西红柿,一定代表着你就只喜欢西红柿,每天以吃西红柿为生,这一辈子都会只吃西红柿!”🧓👒💿😡 (这个人说他觉得这一个西红柿好吃,并不代表他觉得所有西红柿都好吃,甚至都不一定代表他喜欢吃西红柿。用单独的一个个体事件推断/概括事情的总体趋势,就是过于概括的认知扭曲。) 第三/第四,跳跃式结论:jumping to conclusions 和 贴标签:labeling C评论道:“喜欢吃西红柿?一看你就是个素食主义者!” 🤟🛑🧊☯🐉 (根据一件事,就立刻武断地跳到一个不被事实支撑的结论上,就是跳跃式结论的认知扭曲。事实上,这个人喜欢吃这一个西红柿,根本不代表他就是素食主义者。直接把一个名号贴上去,就是贴标签式的思维。比如,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第五,读心术:mind reading D评论道:“你喜欢吃西红柿?你这是在变相地告诉大家我们不该吃肉是吗??” 👌🌡🫖🆗🦮(这个人说自己吃了一个好吃的西红柿,并不代表这个人是在告诉大家不应该吃肉。你自己内心这样解读对方,好像自己完全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都不去通过检验事实核对一下,就把自己大脑里对对方的想象当成事实,这就是读心术的认知扭曲。) 第六,归己化:personalization E不喜欢西红柿,看到这个人的微博后,E评论道:“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吃西红柿,还专门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你是故意气我是吗?你是不喜欢我是吗?我招你惹你了?” 🧑🚀🎩😳🦴 (毫无根据地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扭曲,容易导致愤怒、内疚、怨恨等情绪) 第七,“应该”陈述:should statement F评论道:“你的微博应该写一些其他内容的东西,西不西红柿有什么好写的?取关!” 👔🪓💀🦷 (把自己对一件事的期望强加在他人身上,觉得什么应该发生,什么不应该发生,是很多失望、失落、怨恨情绪的来源。当你对他人的期望没有实现时,你会觉得他是错的,你自己才是对的;当你对自己的期望没有实现时,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第八,灾难性思维:catastrophizing G评论道:“天啊,你喜欢西红柿?你以后会不会只吃西红柿,再也不吃别的东西了?会不会连水都不喝了,改喝西红柿汁了?你会不会因为营养不良而死掉啊?” 🧓👚🛏😷👍 (因为一件事的发生,直接跳到最糟糕的可能性,这就是灾难性的思维方式。例如,一个面试失败了,就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永远找不到工作了;一段恋情失败,就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会孤独终老。) 记得蔡康永以前说过:被误解,是写作者的宿命「修改一下:这句话其实是马东说的,应该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些误解,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以上(或更多其他种类的)认知扭曲。对写作者来说如此,对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微博上如此,真实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而真正的事实是什么?👚🔑🙄👍 真正的事实是,这个人吃了 一个 西红柿, 他觉得这 一个 西红柿好吃,于是记录了一下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仅此而已。我们从这一点里无法推测出任何其他信息,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其他信息。 正念的核心理念也是如此: take it as it is, no more, no less.👳💄💀
帖子热度 3305 ℃
|
|
有时候觉得,网站就像一个高贵冷艳的妹纸。
400,是她冷冰冰地说:“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401,是她无情地转身:“我不认识你,别说那些奇怪的话”; 403,是她残酷的拒绝:“我听懂你的话,也认出你的脸,可我不爱你”; 404,是她紧闭心门:“我这儿没有你想要的东西”; 🥷🎒🩺🤖👌 503,是“呵呵我去洗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