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现象 |
总述: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所带头发展出的一支心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或原型心理学。
起源: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包含有意识的自我(ego)、无意识两大部分。有意识的自我是由记忆而有连续性的。但荣格认为自我只是整体心灵(psyche)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更具影响力。梦是无意识对自我所开的窗子。整合自己无意识的的特性会自然的发生而发展个人的个性,这种程序叫做个性化。如果一个人有意识的自我与无意识相互矛盾无法整合,则会产生精神病的症状,如恐惧症、恋物癖、或忧郁症。须经由分析去了解与认识未知的无意识中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梦或是对艺术品或诗的反应。 👍🥚🈷🦊 荣格认为无意识又分为个人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包括个人的种种情结,而集体无意识则包括人类整体经千百年累积在无意识中的宝贝。其证据是荣格在世界各地所收集的人类共同的象征。他考察不同民族的宗教、神话、传说、童话、与寓言得到所有人类共有的原型。所以在个性化可能发现超出个人经验的象征。其中的内容可视为人基本问题,如生命、死亡、意义、快乐、与恐惧,也可能有灵性方面的观念。性格分类: 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可分为外向与内向。里比多(libido)是一种心灵的能量(或可说是气),内向的人,他的这种能量是向内的而且是主观的。外向的人,他的这种能量流向属于外在的他与别人的关系。内向的人,较易得包括妄想在内的精神分裂症。外向的人,较易得躁郁症。 👳👙🧹😒👈 荣格用了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於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包括他早期词语联想(word association)的实验研究,而词语联想则是日後多种波动描记器(polygraph testing,现今的测谎器)的前身,也是心理情结(psychological complex)这个概念的基础。(荣格首次读到佛洛伊德於一九○○年出版的《梦的解析》(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时,对词语联想已有深入的研究。) 把荣格的基本概念分成几大类对理解很有帮助,不过要谨记在心的是,这样的分类多少有些武断,仅仅是为了解说和讨论方便起见;就活跃的心灵而言,它的不同层次和各个结构是整体运作的。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荣格之前用「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词来指称客体心灵,而集体潜意识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荣格提出客体心灵这个词,是为了避免与人类的各种群体有所混淆,因为他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 三、客体心灵(objective psyche),或称集体潜意识,其显然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 在心理图谱上的这些基本区块里头,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结构。一般性结构有两类:原型形象(archetypal image)和情结。心灵中属於个人部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特殊结构有四种:自我(ego)、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以及阿尼姆斯(animus)∕阿尼玛(anima)之融合体(syzygy)(二联对应)。客体心灵里充满原型和原型形象,我们很难精确指出其数目多寡,不过当中有个原型值得一提,即是本我(Self),原型的最高核心。 一般性结构 🧑⚕️🧥🔭🤡👁 情结是因某个寻常的情绪而凝聚在一起的一组相关形象。荣格进行词语联想的实验时,注意到受试者联想时遗漏或延宕的反应透露出一些规律,因而发现带有情绪色彩的情结存在。他发现,在每个受试者身上,这些联想都绕著特定的主题,例如,绕著母亲而来的联想——即是「母亲情结」。自此,情结一词一路松散地沿用下来,成为今日一般的文化用语。情结是个人潜意识的基本内容。 原型形象则是客体心灵的基本内容。原型本身无法被直接观察到,不过,它就像磁场一般,可以从它影响所及的脑中有形内容辨识出来,也就是从原型形象,或者说拟人化的、形象化的情结来辨识。原型是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构经验的一种倾向,原型并非形象本身。荣格谈到原型的概念时,喜欢把它比拟成饱和溶解液里的结晶凝析的过程:某个结晶体的排列结构总是依循一定的规则(原型),而真正凝析出来的结晶形态(原型形象)是没法事先预知的。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倾向,但是这些形象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例如,人类普遍有形成母亲形象的倾向,不过,基於这个普遍存在於人类心灵的原型,每个人所形成的母亲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原型形象是原型对个人心灵逐渐累积的经验起作用而形成的深层基础形象。原型形象与情结形象的不同之处,在於前者拥有更为普遍而概括性的意涵,往往带有令人敬畏的(numinous)情感特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累积、对一大群人具有意义的原型形象,深埋在集体意识的文化里。以文化形式出现的例子包括:国王和皇后、圣母玛丽亚、还有耶稣和佛陀等宗教性的人物形象。很多集体性角色和情境都带有原型形象,只是人们并没察觉到自身的这种投射。例如,总统或国王、电影明星、宗教领袖等公众人物的过世或遇刺身亡,所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便反映出这个特殊人物身上带著众人原型的投射。 🧓👖📮😉🖕 只要是重复性的人类经验,例如出生、死亡、男女交合、婚姻、对峙势力的冲突等等,都有其原型基础。虽说原型也会演化,但演化这个变数实在太过缓慢,不管它实际目标为何,把它放入历史时间来看,都可视为是固定不变的。 本我的三种意义 🤟🏠🥄ℹ🐙 在荣格的理论里,本我才是整体心灵的调节中心,而自我不过是个人意识的中心而已。本我是真正能协调心灵领域、发号施令的中心,而且,它也是个人自我认同的原型模板。本我一词可以进一步用来指涉心灵作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因此,本我有三种的意义:一、心灵作为整体单位来运作; 二、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原型的最高核心; 三、自我的原型根基 🤳🚠🥛✔🦠 由於本我是比自我更为全面的实体,因而自我对本我的认知往往会以更高等的象徵来呈现:神的形象、太阳系中心的太阳、原子团中心的原子核等等。体验到本我时往往摄人心魂,觉得与神有所感应,或激发出敬畏之感。正在体验本我的自我会感觉自身拥有强大的威力。当自我不稳定时,本我会以最高的重整象徵出现,常常以曼陀罗的形式呈现,那是有清楚的外围与中心的图样,例如,镶在方框内的圆,或者圆圈内嵌有正方形,尽管这种形式有无穷的可能性。在东方的宗教传统里,曼陀罗的图样往往涵盖神的形象,常被用来进行冥想。虽然本我是荣格思想体系里最不属於经验范畴内的概念——因它属於临床上可说明范围的边垂地带——它正好可以拿来描述心理学上无法描述的现象。就现象上而言,本我其实和传统上所谓的神根本无法区分。 个人心灵和客体心灵的关系 👮♂️🩴🪗🤑🤞 自我情结是我们心灵的参照点,这个结构就是每当我们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我」时所指涉的。然而,个人层次的心灵是以客体心灵或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为基础的。个人的领域,不管是属於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是从客体心灵这个母质发展出来的,并且持续以深刻而动态的方式与心灵这些更深层的领域发生关联,虽然以此发展出来的自我不免天真地以为自身才是心灵的中心。这就好比太阳是绕著地球转,或者地球是绕著太阳转这两者思维的差别。 心灵深层的活动可以在作梦时清楚地感受到。梦是人类普遍有的经验,在严重的精神病患身上,梦会以非常极端的形式呈现心灵深层的骚动。接受密集的荣格式分析时,被分析者会体验到客体心灵推动个体化历程的一些关键性运作。一些被分析者会学习到荣格式积极想像(active imagination)的技巧,透过这个技巧,人可以在清醒的时刻随意地去探触心灵深层。 就结构的观点来谈,在个人领域(意识或潜意识皆然)里的每个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母质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每个情结的核心都是某个原型。自我就是以本我为原型核心而发展出来的;在个人的母亲情结底层,是大母神(Great Mother)原型;父亲与母亲形象的背後,就是神圣父母的原型形象;阴影以及许多人格面具的角色底下,都有其深层的原型根源。原型形式可能是由各别的形式所组合而成的,比方说,神圣婚姻或所谓圣婚(hieros gamos)就是以对立物之统合为形象。原型层次的心灵能形成象徵,把个人层次里互不相容的内容真正地结合起来。客体心灵形成协调的象徵的能力,称为超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它能超越意识层次的紧张对立。在这过程里,冲突未必消失,但它们超越了对立状态,彼此相对化了。 👨🚒👠🖲🤖💪 由於个人心灵里的情结都是以客体心灵里的原型为基础,所以只要深入地了解任何一个情结,都能发现关於它的原型的联想。荣格式分析的艺术大半仰赖把形象的意义加以扩展,以具疗效的方式让自我感受到其与原型世界的关联,但又不致於使自我淹没在零散的原型之海。比方说,倘若自我感受到其与本我的关联,那么自我-本我这个轴心便应运而生,自我因此更能感受到自身与心灵的这个核心彼此相系。但是,如果是虚弱、未成熟的自我体验到这种关联的话,它可能会被本我同化,表现出心灵膨胀,并且在意识上丧失了清楚的立足点,或者更糟的,引发暂时性精神病。服用会产生幻觉的药物,例如迷幻药(LSD)和毒蕈菇(psilicybin)後,往往会有「自以为是神」的感觉,就是自我在药物作用下体验到本我这个原型核心,但是,与此同时,这种体验在现实里却扎根不深,没法长出稳定的自我-本我轴心(ego-Self axis)。 情结与原型 🧓👠📬🙂✋ 每个情结都是以某个意义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组相关形象,而这个意义核心本质上和原型有关。打从有意识开始,原型的各种可能性皆充斥著个人经验,因而成人的自我会觉得,意识里的主观内容纯粹是自身过去经验的总和。往往唯有在分析状态里、在梦里,或处在非常感动的情绪中,成熟的自我才能体验到形成情结的真正原型基础。进行分析时,有很多想像的技巧可用来增进这种觉察:引导性想像、完形技巧、画画、捏陶、舞蹈、在沙盘上建造投射出来的形体、催眠分析,或者最单纯的积极想像。要让个体化继续向前迈进,最直接的莫过於,自我有心去理解透过这种活动所发现的客体心灵的内容——不能像魔术师的助手,只它们召唤出来便了事。 由於情结在原型母质里保有个人经验的形象,因而总有个危险存在,就是个人的联想会被误认为是情结的核心,而沦为仅仅是还原分析(reductive analysis),亦即纯粹以童年早期经验的观点来解释当前的冲突。反过来说,把形象往原型意义上过度扩展,也许可以对原型有多一些了解,但却很可能忽略了个人心灵和客体心灵之间疗愈性的联结。 为了更了解荣格概念里每个心理架构之间的动力关系,可以把这些架构分成两大类:认同结构(identity structure)以及关系结构(relational structure)。自我和阴影是认同结构,而人格面具和阿尼玛、阿尼姆斯则属於关系结构。个体化的自然进程里,首要就是形成一个稳固而强壮的自我,因而个体能於世上确立一种自我感。随之而来的,便是与他者以及其所置身其中的集体文化发生关联。通常,要等到生命进入比较後期的时候,自我才会渴望去探索存在於集体文化和个人心灵背後的原型力量——所谓的中年危机往往是这种渴望的表现。 🧑⚕️🥼✒😛🙏 认同结构:自我与阴影 基本的自我认同很早就成形了,起初嵌在母亲-婴儿的一对一关系里,稍後在家庭内扩大,之後则是不断延展以纳入益加宽阔的文化环境。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天生的某些活动和倾向会被母亲或家庭所接纳,但也有某些活动与冲动会被认为是不好的而遭到拒绝。大小便训练便是诸多此类更为细腻的互动之一,在训练过程中,成长中孩子的自我认同,是由他所依赖的人的喜恶塑造出来的。这些被家庭所排斥的倾向和冲动不会就这么消失,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变成「第二自我」(alter-ego)形象,就在个人潜意识的浅层之处。这个第二自我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对立两方的其中一方摊在意识的「光束」下时,被排斥的另一方便掉入潜意识里成为「阴影」。 🧦📏😳🙌 由於阴影的内容或本质是发展中的自我的一部分,它依然保有个人认同感,只不过是被拒绝而不被接受的那一部分,而且往往伴随著罪恶感。由於阴影是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主要的自我认同当中分离出去的,所以它重返意识的可能性引发了焦虑。心理治疗与分析大半的例行工作,即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好再次检视阴影的内容为何,并且尽量把出先前被自我形成的早期「分裂」所丢弃的内容统整起来。童年时分离出去的许多心灵自然属性,对健康成人的心理运作而言,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譬如,攻击和性的冲动往往会遭到割除,因为它们於童年时期表现出来实在不妥,文化上无法接受,且令父母十分头疼,不过,它们却是正常成人性格的重要特质。成人可以用一些方式去调节、整合它们,这是儿童不成熟的自我结构所办不到的。其他的特质,就连天生智力的随意表现,也都可能遭到同样的对待,被丢弃到阴影里。 把阴影的内容统合到意识层面有双重效果:不仅能扩大自我活动的范围,而且也省下了之前死命去隔?并压抑那些阴影特质时所花费的力气。个体往往因而觉得生命更上一层楼。 由於阴影本质上还是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它和自我有同样的性别认同,男人要有男子气概,女人就要有女人味。除了作梦及幻想的内容会把这些气质拟人化之外,阴影也常常被投射到同性别的人身上,那些拥有投射者主要自我形象所欠缺的特质的人,往往令投射者又嫉又恨。 👆🔪🆚🕊 关系结构: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 将部分阴影同化之後所形成更强大的自我认同,将更清楚地感受到与他者建立关系的需要,不只要和其他人建立关系,而且要和集体意识世界中超乎个人的文化,以及客体心灵中超乎个人的原型内容发生联系。能达成此关系任务的两个结构体,就是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 ✋🌦🦞♂🐖 自我的性别认同里一些文化所不认可的特质,甚至会被进一步地摒除在阴影这个第二自我之外,进而凝聚成性别相异(contrasexual)的形象:女性心灵内形成充满男性气概的形象(阿尼姆斯),以及男性心灵内形成充满女性魅力的形象(阿尼玛)。荣格从他病人的梦和幻想里观察到这些形象,发觉这些形象非常重要,人一旦和这些形象有所隔?,便会感受到原始文化称之为「失去灵魂」的感觉。感受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存在最常见的方式,是当它被投射到某位异性身上时。和阴影的投射不同的是,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赋予了「携带」它的人令人销魂的魅力。「坠入爱河」就是男人和女人彼此在对方身上投射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典型例子。在如此的相互投射过程中,人的自我价值感,会因为这个带著自己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人存在而提升,但是,倘若这样的关系无法维持的话,相应的失魂落魄和空虚也会随之而来。这个潜意识把另一个人和自己心灵里的灵魂形象融合为一的投射,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有限的时间,终究不免会结束,往往留下对对方不同程度的厌恶感,这是因为没有人能真的达到投射出来的灵魂形象的梦幻标准。随著投射幻灭之後,和现实中的那个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多变外貌 🥷🩴📬😚👌 作为灵魂形象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心灵的结构,所以就算投射出来,也有扩大个人意识领域的功用。它们的魅力不但会让自我变得生龙活虎,也让自我往尚未统合的内容靠隆。假使所投射的内容已和自我统合,撤回投射势必带来更大的察觉力。如果撤回投射时所投射出来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仍未与自我统合的话,这个历程极可能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再次出现。 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在心灵内的功能,也就是它在个体内的角色,和投射时的运作方式相似:带领个体走出一贯的运作方式,开拓个人视野,并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个心灵内的功能常引发一连串的梦,也可在很多艺术作品里看到,譬如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海格(Rider Haggard)所著的小说《她》(She),就经常被荣格引述。小说《绿厦》(Green Mansions)里会飞的女人莉玛,是比较单纯的例子。达文西画的蒙娜丽莎,捕捉了阿尼玛谜样的神秘魅力;而《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里的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则最是典型的阿尼姆斯。奥芬巴哈(Offenbach)所写的伟大歌剧《霍夫曼故事》(Tales of Hoffmann)大致上说的是,要把阿尼玛的多样面貌统合起来是困难重重,每个面貌都散发出无法抗拒的魅力。 由於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形象是潜意识结构,或者说,存在於个人潜意识和客体心灵交接的边缘地带,所以它本质上很抽象,不具有真实的人会有的细微特质,和真实的人之间在细部上会有落差。所以,如果男人认同他的阿尼玛,或者女人认同其阿尼姆斯,他们意识里的人格便丧失分辨形象与真人之间的差异的能耐,也没办法应付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 🧑⚕️👠🖨😉🖐 传统的欧洲文化里(荣格早年生活大半浸淫其中),男人的阿尼玛倾向具有其尚未整合的情绪面,因而容易表现出某种多愁善感,而不是成熟而统合的情感。同样的,传统欧洲妇女的阿尼姆斯倾向表现出不成熟的思维与智力,往往偏执己见,没有合乎逻辑的思考。 重要的是,别把这些历史文化里的刻板印象和阿尼玛、阿尼姆斯作为灵魂形象的功能性角色相混淆。随著两性在文化上有愈来愈多的自由度可以扮演非传统的角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普遍内容与外貌也不断变化,不过,它们作为心灵指引的重要角色依然和荣格最初的描述一样清晰。自我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部分整合(没办法像阴影一样可以完全整合),能让个体有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复杂性,并了解自身心灵内在的其他部分。 👨⚕️🧣🔌😷👈 人格面具的混淆与威胁 人格面具的功能在於与外在集体世界周旋。人格面具这个词源自希腊文「面具」,取其古典希腊戏剧里演员戴的滑稽面具和悲伤面具的意思。每个文化里都有很多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医生、教士、律师等。在特定的文化里,这些角色都有一套一般所认可与期待的功能,往往还包括穿著打扮和行为举止。发展中的自我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时,多多少少把它们并入了主要的自我认同内。当人格面具的角色配合得宜——也就是说,它们真实地反映出自我的能力——对正常的社交互动很有帮助。医生穿白袍,等於在心理上「戴上」医疗专业的面具,对病人执行必要的(其实蛮尴尬的)身体检查时,会容易许多。(反过来说,病人角色的人格面具,却是医生生病时最不愿戴上的。) 健康的自我多少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相反的,阴影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其实,它有时是没有自我的)。不过,人格面具也有功能失调的,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三种失调是最明显的: 👈🚠🌶♊🐅 一、人格面具过度发展; 二、人格面具发展不全; 三、过度认同人格面具,到了自我误把自身与其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互混淆的地步。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会导致人格内充满一组组的社会角色,留给自身一种「内在」没有真我的感觉。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一般的个别心理治疗或团体治疗对这种情况很有帮助。👨⚕️🧦🔋🤤✍ 更严重的,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感觉上都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後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那些只会埋头工作,不然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解决这种严重的人格面具认同问题时,常常需要分析式治疗的协助。 个体化历程 🧠⛵🍟🆚🐝 个体化(individuation)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真实生活中努力去认识和发展他∕她心灵与生俱来的潜能。由於原型的可能性非常多,任一个个体化历程难免无法达到所有天生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不在於达成的量有多少,而是人格是否忠於自身深层的潜能,不要只是被自我中心的自恋倾向牵著鼻子走,或只认同於集体文化的角色。自我可能认同於个人潜意识里与更宽广的个体化历程格格不入的结构。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精神官能症——感觉被撕裂,无法动弹、麻木。困在童年时被指派的家庭角色里,会造成这种精神官能性分裂,就像停滞在早期阶段而不愿向前迈步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後果。 自我也可能认同集体范畴里所设定的角色而和个体化历程脱节——不管认同的是集体潜意识所设定的原型角色,而使自我变得膨胀;还是认同集体意识所设定的社会角色——无论角色多么重要,都会逐渐和个体命运相违背。认同於某个社会角色(认同人格面具),即便这个角色再怎么受到社会中一大群人所认可或赞扬,都不是个体化。荣格认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是认同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人物,而导致他们两人以及两个国家的悲剧的例子。 极端认同客体心灵(集体潜意识)里的原型角色,会导致精神病式地认同一个更大(更不具人性)的自我。某些原型认同,就是自我和某个文化英雄或救赎者角色——耶稣、拿破仑、世界之母等等——混淆在一起。就连负面的认同也会深入原型的部分(负面膨胀),好比患有忧郁症的人感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自我暗示连神都没有权力原谅他。 🙏⛴🦞✡🐉 要描述成功或典型的个体化历程很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可以说这历程有其「常态」,譬如把个体化的一般历程比拟成太阳的轨迹——从太阳升起至轮廓清晰的前半段,缓缓落下终致西沉的後半段2——不过,从近距离来看,就像在分析过程所看到的,这样的归纳时常出现例外。 荣格式分析的价值 💅🥣🅾🐡 荣格强调个体化历程是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时,清楚地指出人类独特的生命有无比的重要性和价值。将人类生命置於优先地位,呼应了宗教大世界的想法,不过,很多当代的大型群众运动却遗漏了这一点。在这些运动里头,个人被化约为社会、经济或军事单位。这样说来,个体化变成一种对比,对应出一个过度以科技和意识型态为基础而建立的世界里,人类价值的殒落。 荣格终其一生对宗教经验保持著莫大的兴趣。他也钻研东方宗教,认为炼金术是非正统的宗教与心理学的实践,并探索西方天主教传统里依然沿用的转化仪式。由於就现象上而言,本我的意象和神性相关的意象很相似,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心灵里神的形象。这个形象和神学所推论出来的神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定论,虽说这个问题已经鲜少有人问及。某些与神有所感应的体验会出现在梦里,如果把它同化,人格结构上会随之发生深层而持久的改变,其效果和皈依某些宗教或清醒时历经某些高峰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妙。 荣格理论所描绘的、并且是分析所鼓励的个体化历程,牵涉了自我与本我之间持续的对话,也就是意识的中心和整体心灵的神秘调节中心——荣格所谓的本我,其同为自我以及超乎自我之外一切的核心——之间的对话。为了展开个体化历程,自我需要去展开看似和自我状态分离而独立的过程。我们并不了解本我的本质,在讨论可观察到的心灵活动时,我们需要这个概念,但是却无法直接阐明它。 🧒🩳🖲🥰🙌 「成功」的荣格式分析能带领人去欣赏心灵本质的无限奥秘,心灵似乎既亲密又超乎个人,好似既受个别自我所束缚,但却又在时空上比可经验到的人格更自由。在这个心灵的边境上,我们来到了一个无法光用临床的洞察所能回答之大哉问门前。
帖子热度 6768 ℃
|
|
楼主,我现在有些冷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我决定先把你的名字纪录下来。让子孙后代牢记于心,广为传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什么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什么是黄河水,什么是长江魂。什么是五千年的文明史.
|